热门关键字:经济学家    部委学者

公众号

公众号

手机网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热门

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查看详情

徐洪才: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

浏览次数:759次      更新时间:2022-11-26 14:42:39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的动力。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夯实能贷的基础。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的水平。

多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放信贷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难等问题,金融机构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原因和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融资更难了,原因是复杂的。从客观原因来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上升。金融机构有顺周期行为,不敢放贷。

从中小微企业自身来看,也难以符合银行放贷条件。一方面,企业自有资本不足,资产负债率偏高。尤其在疫情之下,经营现金流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抵押品、质押品不够。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银行自身资本不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终身追责制度令银行负责人深感压力,不愿承担风险。从业务发展角度看,金融机构内部对普惠金融激励也是不足的,难以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目前货币政策虽然比较宽松,但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流到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之中。

健全金融机构容错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

《通知》针对性地部署了四个方面举措,发挥容错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作用,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的问题,让中小企业吃上“定心丸”。当银行放贷出现违约风险,追责机制要有包容性,在一定程度内允许银行犯错。因此,要探索一套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的内部认定标准和业务流程。否则,就会一直有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令人胆战心惊,放不开手脚。

从风险缓释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健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要落实好对普惠小贷容忍度等监管要求,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此外,开展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业务合作,各就各位,分担风险。优化相关业务流程,促进金融机构有效化解和对冲风险。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需要调动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徐洪才提出,首先要提高银行工作人员贷款的意愿。金融机构要树立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理念,在经营战略、发展目标、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专门安排,提升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专业能力。

其次,完善内部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比如风险定价机制。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定价跟普通信贷定价是不一样的。银行对其业务考核要制定差异化标准。

再次,对于信贷审批、内部核算都要有专门机制,不能够和其他业务混为一谈。同时,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政府部门、融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共同营造良好融资环境,促使银行敢贷也愿意给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发挥货币政策功能,拓宽信贷资金来源

如何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拓宽多元化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监管部门要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首先,中央银行要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用好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以及针对普惠小贷提供的专门政策工具。同时,监管部门科学制定年度普惠小微专项信贷计划,引导大银行向中西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倾斜。

在资本市场方面,加大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债券发行,专款专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银行资本金补充,充分利用混合资本工具,比如发行长期永续债、可转债等。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基于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发行债券,加快资金流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优化普惠金融业务专营模式,推动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各部门之间联动,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获客成本。多管齐下,改进普惠金融服务。 

(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