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经济学家    部委学者

公众号

公众号

手机网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热门

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查看详情

【张晓强】 现阶段发展氢能重在开展试点示范

浏览次数:953次      更新时间:2022-12-04 15:27:47
2022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家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地方和企业开展氢能项目投资布局的热情较高,对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指导文件的呼声也很高。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前一段时间,产业过热的苗头已有所显现,有必要出台顶层设计文件,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产业健康发展。
《规划》出台后,得到了业内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规划》首次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应了业内最为关心的氢能定位问题。同时,《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原则、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对于引导发展预期,推动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结合个人对《规划》的学习体会,从发展目标和现阶段的工作两方面谈谈想法。
关于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 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强化了氢能对推动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及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下,氢能的发展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另一方面,“10~20万吨/的目标体现了稳慎发展的原则。近两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增长较快,但也要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制氢面临成本高、制备装置及技术受限等制约。从成本角度看,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为25/公斤,再加上储运加注环节,终端加注成本仍然较高。从技术角度看,虽然国内碱性电解槽制氢技术较为成熟,但对电源稳定性要求较高、较难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源波动性问题。而对电源波动适应性高的质子交换(PEM)电解槽设备还依赖进口,成本远高于碱性电解槽。考虑到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成本等因素,《规划》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目标是比较稳妥的,相信也会对市场有较好的引领。
对《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有些人认为较低。因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的40多个省市已公开发布的氢能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到2025年拟推广的车辆合计数已达10万辆以上。但从实际情况看,2015年至2021年,七年间我国累计生产燃料电池车约9200辆,其中2021年约1800辆,2021年末保有量仅约8500辆。技术水平低、成本高及加氢装置少(2021年末共有191)等制约因素的有效解决仍需要一定时间,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各级财政的可持续支持能力。
此外,我国电动汽车的成本规模优势、配套电装置、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乘用车方面留给燃料电池车的空间极为有限。在这种形势下燃料电池车若能实现在4年的时间保有量增长6倍,年产量增长10倍以上,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从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实践看,自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工程,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电动汽车的累计推广量约3.8万辆。2014年跃升至年产7.8万,2015年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年产37.9万,2017年逼近年产百万,2021年大幅跃升达到350万辆。从以上发展经验看,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的逐步提升到实现较大突破的质变过程。如果工作做得好,技术、产业、市场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到2025年保有量超过5万辆当然也是一件好事。但笔者认为,真正实现大发展将是在十五五规划期间。
关于现阶段须做好哪些工作。
一是坚持安全为先。近两年全球发生过的由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氢气爆炸事故,给氢能安全管理敲响警钟。产业发展初期,如果安全事故频发,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规划》中一再强调安全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虽然《规划》已经明确氢的能源属性,但仍须作为危化品管理。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危化品,但由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和供应的标准规范及监管制度,就可以将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是构建创新体系。《规划》将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平台支撑、人才支持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作了布署。目前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掣肘,须下大力气攻关。当前,国家、地方和企业都进行了相应的资源配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但还是要充分吸取借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发展好的做法和经验,既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加强优质创新资源整合,鼓励协同创新,加速突破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设备瓶颈。
三是因地制宜布局及多元应用。《规划》多处体现出国家对产业理性布局、有序发展的要求。过去几年,各地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进行培育,纷纷进行布局,但存在对本地发展氢能产业比较优势客观分析不足、呈现无序竞争态势的情况。我国不同区域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差异大,各地区应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理性布局,避免跟风盲从。同时,《规划》强调要示范先行,未来一段时期,将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这是符合氢能产业发展规律的。现阶段,重在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小步快走,这有利于产业走稳走实走远。此外,目前多地发布的氢能规划,实际多为燃料电池车及加氢站规划,要根据《规划》要求,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开展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大量的工业制氢现在是灰氢。如果能通过逐步转向以绿氢为主,既可以促进工业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也可为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广阔市场,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四是坚持开放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多国对氢能寄予厚望,氢能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和组织发布了氢能相关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和倡议,包括清洁能源部长级氢能倡议、氢能创新使命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全球氢能伙伴关系等,对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亦需要坚持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开放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国际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