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AI和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和机器人、DeepSeek应用专家
个人简介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AIGC、新媒体、大数据、网络舆论、元宇宙。研究领域横跨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等多个专业。现为近十个部委专委会专家以及多个二级学会副会长或秘书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是中国互联网研究领域最具理论和实践结合精神的专家之一,34岁时破格升为教授博导,是互联网治理方面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团队每周均有参考材料递送相关部门。在元宇宙领域的理论研究开拓上具有一定贡献,团队在多项AI和大数据国内外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或金牌,和央视合作创作了中国第一部AI微短剧《中国神话》,AI绘画超过1万幅,AI音乐超过1千首,使用AI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荣获人类比赛的二等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数十项,设计的大数据平台每日数据过亿条。
研究方向
AI和大数据
自2007年开始涉足AI和大数据技术领域,目前已涵盖海内外舆论大数据、防疫大数据、产业链和供应链大数据、指数大数据(已设计超过200种指数)、汽车舆论大数据、竞争情报大数据、用户体验管理大数据和金融大数据等。提出了数据洞察论,用于解释和指导团队的AI和大数据研发工作。
新媒体
从2008年开始研究新媒体的平台特征、迭代规律、交互模式、话语策略、内容范式、行业逻辑等等,提出了网络连接论,先后发布互联网、新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客户端、VR-AR-MR等领域的综合或行业报告近百部及几十篇论文。从2012年开始,在十余个部委和多家大型企业开展演讲和培训,系统阐述了政务新媒体、传媒新媒体、企业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发布了大量数据报告。
元宇宙
2007年撰写了第一篇和元宇宙高度相关的论文,提出了跨多个元宇宙应用的互操作性问题。2021年9月份发布了国内学界第一份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阅读人数超千万,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元宇宙相关论文,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贡献,提出了虚实互补论和元宇宙的基本理论框架。
网络舆论
从2010年开始关注该领域,以文理结合、贯通中外、虚实相辅的原则,在舆论态势研究、舆论分析方法、舆论要素分析、舆论预测、舆论情绪、舆论人物、舆论大数据、中美舆论博弈和国际传播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报告、讲座、论文和评论成果。搭建了八个语种的大数据平台,对美国舆论场和新媒体发展有一定了解,承担过多项国际传播研究项目。
虚拟人和机器人
从2020年底开始关注虚拟人,发布了虚拟数字人研究报告。从2021年4月开始组织队伍研发机器人,在本领域提出了面向虚拟人、自然人、机器人的三人行系统驱动引擎,提出了机器人的进化逻辑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初步提出了高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推进路径,所研发的机器人已应用于多个社会场景。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科技情报学士(1992-1996)
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专业博士(2003-2007)
工作经历
1996年任职于武汉大学计算中心,历任助教(1997年)、讲师(2002年)、副教授(2007年)。2008年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生导师,2009年起破格聘任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2010年上半年期间在新疆支教任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职教授,2012年被双聘为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博导,2014年6月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博导。
学术兼职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委会副会长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