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绍才,一级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教授。曾任美国国家环保署大气模拟部联邦物理科学家、是大气模拟部研究和开发模拟气溶胶-灰霾-云-气候相互作用方法的首席研究员(Lead investigator)。1988-1994年任厦门环保局环保工程师; 1999-2001年任杜克大学副研究员; 2001-2004年任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 / UCAR访问科学家;2004-2009年任U.S. EPA/STC 高级科学家;2009-2013 任美国国家环保署大气模拟部物理科学家 (联邦政府);2014-2023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特聘教授;2010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客座教授。2012年至今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2017-202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访问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通讯评审专家 (2018, 2021); 科技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讯评议专家 (2015, 2016);科技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化学天气耦合预报及再分析系统研究”学术领导小组成员(2021-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项目结题验收会和项目评审会评审专家组成员(2021年6月16-18日);“科学探索奖” 评审专家 (2020, 2021,2022,2023,2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组1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项目评审专家及评审组召集人(2022); 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大气学科2022年度学科评审组评审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今)。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elected in 2022),英国皇家气象学会fellow(elected in 2011)。获美国国家环保署2011年银质奖章 (美国国家环保署的最高级别奖项),获美国国家环保署2011年科学与技术成就二等奖, 获美国国家环保署2011年科学与技术成就荣誉奖奖,获美国国家环保署2009, 2010, 2011,2012年特别成就嘉许奖。
在世界顶级的三大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 Science, PNAS)中, 以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1篇, Science上发表1篇及PNAS上发表3篇, Cell的姊妹刊One Earth发表1篇,同时还在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杂志如New England of Medicine、Bull. Amer. Meteor. Soc.、Environ. Sci. & Tech、Atmos. Chem. Phy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同行评审的论文100多篇。根据google scholar, 总被引频次为是4696。美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2013-今);2003年法国EGS-AGU-EUG 联合大会VOC和二次有机碳小组召集人之一及分组主席; 2001 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年会气溶胶-云分组主席。担任国际学术刊物《Atmos. and Clim. Sci》主编,《Environ. Chem. Lett. 》 副主编,《Sci. Rep.》 (Published by Nature) 、《Atmosphere》、《Inter. J. of Applied Math. and Comput.》、《Inter. J. of Atmos. Sci.》等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子项目、环保部及杭州市环保局的项目等10多项。主要从事对气溶胶-云-气候-能源的相互作用模型的参数化及发展美国国家环保局双向耦合的WRF-CMAQ模式空气质量模式,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 (城市-区域-全球尺度) 的多元数值模拟研究大气污染-灰霾(气溶胶)-云-气候-能源的相互作用和雾霾的形成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环境、气候与健康效应。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关于海洋性低云的气溶胶间接效应定量研究表明:(a) 气溶胶间接效应导致的气候致冷效应要比先前的报道大的多;(b)气溶胶和气象要素可以解释海洋性低云辐射强迫95%的变化(c)发现在给定气象条件下(比如给定的云的几何厚度),云凝结核(CCN)浓度本身可以解释海洋低云辐射强迫的大部分变化(75%),这主要是通过影响低云云水路径和云量来影响云的辐射强迫。作共同通信作者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1月17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2)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可用水来遏制中国的雾霾和大气污染的地球工程方法。Springer特为该论文发表英文,中文和德文新闻稿。超过1000多家世界媒体网站报道该论文的方法和结果 (如 sciencedaily, pbs, 国际财经日报, 中国日报, 香港先驱報, 南華早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3)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应用增加空气湿度来减轻地面局部大气臭氧污染的水雾地球工程方法。(4)首次将模式预报的(或监测的)重灰霾数据(高浓度的PM2.5),混合受体模式和3-维气象-化学传输模式相结合建立了应对城市重度灰霾的精准大气污染控制方法;(5)提出在北美洲高平原北部, 与今天的弱酸性条件不同的是, 那个地区的云水在新生代中期经常是碱性的。(6)提出有机酸是森林地区 云凝结核来源,(7)提出来自不完全燃烧的碳黑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近几年变暖的主要原因,(8)研究了有机酸的天然来源并估计有机酸对中国南方酸雨的影 响。(9)对大气颗粒物在美国东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整个美国空气质量的影响和控制对策均有独特的研究和贡献。